我省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提升产业链水平,催生新发展动能
在位于蚌埠市禹会区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总投资30亿元的安徽帝晶显示模组生产基地项目正加紧建设。“得益于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的贴心服务,项目推进得很快,我们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在蚌埠的项目布局力度。”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帝晶显示模组生产基地项目利用禹会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10万平方米厂房,主要从事研发、生产及销售TFT显示模组、电容式触摸屏、TLCM全贴合产品,承接深圳帝晶显示器模组产业转移以及建设新型柔性显示生产基地。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以来,蚌埠片区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力打造“数字自贸”“绿色自贸”。围绕创新联动发展,推动联动创新区和发展辐射区建设,沿淮河生态经济带通道初步形成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东西向发展轴。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区区联动、创新联动、产业联动、贸易联动、品牌联动、人才联动、金融联动。
“自贸试验区承担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大使命。”安徽自贸试验区蚌埠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紧扣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蚌埠片区瞄准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激活发展新动能。
随着安徽自贸试验区启动建设,全国自贸试验区战略布局实现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全覆盖。统计显示,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实施面积共705.34平方公里,涉及城市11个,分别约占长三角区域总面积和涉及城市总数的1/500和1/4,是长三角开放创新功能最集聚的区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承载了长三角区域的核心经济功能。
“我省积极推动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产业合作不断深入。”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今年以来,我省举办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走进安徽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301.3亿元,涉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基建等多个领域。合肥市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加快,双方在合肥合作开发淝河新中心、建设省际产业合作园等项目进展有序。蚌埠市深化与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市新协会资源渠道,充分发挥各自品牌和产业优势,助力蚌埠新材料产业嵌入长三角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项目库、品牌库和供应商库。
投资贸易便利化,打造新发展优势
9月,秋高气爽,在芜湖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景象,一辆辆货车飞驰而过。芜湖港去年全年完成货运吞吐量2489.57万吨,同比增长47.72%,港口吞吐量稳居全省首位。“在安徽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中,芜湖片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航空、机器人、航运服务、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区、江海联运国际物流枢纽区。这将为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崭新机遇。”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相信随着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的发展,通江达海物流大通道将更加畅通。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开展港口合作,打造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和合肥江淮联运中心。鼓励参与芜湖至上海“点到点”航线经营的各船运公司互换仓位,提高航线服务保障能力。
自贸试验区从设立之初,就承载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使命,促进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的理念也始终贯穿于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工作的方方面面。
“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助力丰原集团加快‘走出去’步伐,计划‘十四五’末,在匈牙利和南美布局聚乳酸项目,通过核心技术和成套生物设备输出,带动国际产能合作。”丰原集团相关负责同志近日表示。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赋予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更大的改革自主权,以期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助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安徽自贸试验区自获批建设以来,积极对接上海、江苏、浙江自贸试验区,多方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优服务功能、做强项目协同、做好产业合作,推进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建设,共同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5月10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做优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等十大服务功能。5月27日,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一体化发展备忘录》。三省一市自贸试验区将在项目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合作、创新理论研究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6月8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在宁波举行,安徽、浙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博览会上签署。
“我们将深入推进与一市两省的‘科创链接、产业链接、市场链接、贸易链接、投资链接、金融链接、人才链接’,形成一批一体化创新合作成果,凝聚更强大的合力,共同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推进市场化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期,由合肥市蜀山园区企业安徽海牛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申报的168票跨境电商B2B出口海外仓货物顺利通关放行。自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以来,我省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通过“人、财、物”自由流动,促进各类要素优化集成,助推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双招双引”。截止到6月底,安徽自贸试验区取得10项标志性建设成果,区内新设企业8059家,签约入驻658个项目、协议引资额4176.4亿元,改革红利和集聚效应正加快持续释放。
针对合肥片区的集成电路、量子科技,芜湖片区的全球国际货运枢纽,蚌埠片区的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产业,安徽自贸试验区开展系统集成的制度创新,增强对全球科技、人才、金融等优质要素的集聚能力;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科技、电信等服务业开放,打造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接上海、江苏、浙江自贸试验区,推动长三角地区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开展会展合作,支持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高端展会平台。加强自贸试验区与马鞍山郑蒲港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联动,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谋划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路径,对接交流‘活’起来。参与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智库合作联盟,推动资源、信息和成果互通共享。合肥片区高新区块与杭州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芜湖片区与宁波国际合作,共同打造数字港项目和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自贸试验区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我省推动出台“组合拳”支持科创发展,打造“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突破。为吸引人才,我省探索建立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创新团队落户安徽,为在皖开展创新研发提供硬核支撑;聚焦提升金融开放水平,深化金融创新合作,落实国家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鼓励更多金融机构落户安徽,吸引符合条件的外商股权投资类企业优先在区内试点落地。